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

[英文文獻翻譯]分享

親愛的會員:

經本會第一屆第十次理事監事聯席會議提案通過,以及馬英娟理事的協助,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 聽語研究發展中將定期提供會員[英文文獻翻譯]分享。
未經確認授權,請毋轉貼節錄、轉載。

秘書處 敬上
--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/張逸屏 博士、林郡儀、洪萱眉
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 聽語研究發展中心

雅文基金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,一直致力於聽損兒之聽語療育,今年(2013)更成立了聽語研究發展中心(簡稱研發中心)進行聽語療育相關研究,期許以研究實證本位(evidence based),持續提昇專業服務的品質。雅文研發中心持續蒐集及閱讀國內外研究論文及專業文章,盼能藉由臺北市聽力師公會網站之平台,定期分享聽力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的最新文章,提供台灣聽語界專業人員們參考。
本月(2013/11)為第一期,將分享兩篇文章:一篇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Anu Sharma團隊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之論文「植入人工電子耳聽神經病變兒童之聽覺皮質成熟度和行為表現」(Cardon & Sharma, 2013);另一篇則是發表於Hearing Journal的文章-「小兒聽能照護的『十誡』」(Smith & Wolfe, 2013)

(一) 植入人工電子耳聽神經病變兒童之聽覺皮質成熟度和行為表現(Cardon & Sharma, 2013)
研究動機與目的:
約有10-15%的感音神經性聽損兒童是聽神經病變(ANSD)個案,其診斷依據為OAE結果正常、ABR結果異常,同時相位顛倒ABR波形有明顯的CM(cochlear microphonics),以及聽覺反射異常。ANSD的特性為語音辨識分數通常會較其聽力圖所預估的要差,且受噪音的影響很大。由於目前對於ANSD個案的介入和聽語療育方式仍未有定論,有許多研究在探討ANSD有些學者主張以人工電子耳(CI)為其介入方式,但並非所有ANSD個案皆可由CI獲益。此研究目的為探討植入CIANSD童其聽覺皮質成熟度和聽能行為表現之關係,藉此了解CI是否為ANSD個案之有效介入方式。
研究方法:
此研究分析植入CIANSD兒童其聽覺皮質發展和行為表現。聽覺皮質成熟度以聽覺皮質誘發電位(CAEP; 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)P1波潛時測量,另施測IT-MAIS(infant 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; Zimmerman-Phillips et al., 2004)評估其聽覺行為表現。IT-MAIS量表共有10題,分為三部份:(1)發音行為、(2)聲音察覺與(3)了解聲音的意義,每題依照個案表現得分為0-4分,滿分為40分。研究者將P1潛時與IT-MAIS分數進行迴歸分析,同時考慮植入CI齡與CAEP間的關係。受測者為24名植入CIANSD兒童,其中11名有長期追蹤的資料(植入CI前、後的CAEP數據)
結果與討論:
結果發現所有受測者在植入CI後皆有P1 CAEP反應,而先前研究配戴助聽器之ANSD兒童(Sharma et al., 2011),僅有50-75%CAEP反應。將電生理檢查結果與行為量表分數進行相關分析後,發現P1潛時與IT-MAIS分數有顯著相關,聽覺皮質發展正常者IT-MAIS分數較高(平均為32;滿分40)而聽覺皮質發展落後者IT-MAIS分數顯著較低(平均為16),此負相關現象與先前研究一致(Sharma et al., 2011),此結果表示CAEP P1或許可用來預測聽能行為表現。
此研究並探討CI植入年齡對聽覺皮質發展的影響,聽覺皮質發展正常者其平均CI植入年齡為1.88歲,顯著地小於聽覺皮質發展落後者的4.07歲。當比較兩歲前、後植入CI之兒童,其植入後6個月內的P1潛時,兩歲前植入的兒童,有72% (11名中有8)P1潛時落在正常範圍內,而兩歲後植入CI者僅23% (13名中有3)P1潛時落在正常範圍內。此部份結果表示ANSD個案之CI植入可能也有一所謂之黃金期。
此外,比較11名個案植入CI前後之P1潛時結果顯示,27% (3)在植入前後P1潛時均在正常範圍內(植入CI前配戴雙耳助聽器)63% (7)植入後其聽覺皮質成熟度有提昇,另外1名個案在植入CI前、配戴助聽器時,其P1潛時值為正常,卻在植入CI後其P1應為落後,此名個案之IT-MAIS分數亦不理想。
結論:
僅管此研究論文之作者在結論中說明,相較於先前ANSD配戴助聽器個案的研究,ANSD個案植入CI的聽覺皮質發展成熟度較佳,且絕大多數植入CIANSD兒童,其聽覺皮質發展在植入後為正常或有改善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11名個案中仍有1名之聽覺皮質發展程度在植入CI後表現較植入前差,且其聽能行為表現亦不佳,顯示ANSD個案有極大之個別差異性,專業人員在提供聽能介入及療育建議時應持審慎之態度。

(二) 小兒聽能照護的Ten Commandments (「十誡」) (Smith & Wolfe, 2013)
雖然在小兒聽能照護上,我們所提供的科技和服務遠遠優於一、二十年前,但無疑地我們在服務過程中,仍然會面對許多的挑戰和問題。「該建議開人工電子耳嗎?應該選配移頻助聽器嗎?聽神經病變的孩子,需要手語搭配口語、還是純口語療育適合他呢?」
面對種種挑戰和問題,我們應該要有一套原則可以遵循。如同民主國家遵循憲法、成功的企業有其核心價值和商業計劃。這裡我們提出小兒聽能照護的「十誡」供相關專業人員參考。
1.     Audibility is king. 可聽度才是「王道」
雖然聽得見不保證可以理解,但若我們期望孩子能藉由聽覺發展口語語言,可以確定的是-「聽不見,就一定無法理解。」我們應該確保孩子配戴輔具後的聽閾值至少在25 dB HL或更好,且可以聽到任何會影響語言發展最細微的聲音。美國Boys Town研究醫院的Patricia Stelmachowicz博士和其研究團隊指出,孩子必須能聽到9000 Hz才能辨識口語訊息。
2.     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. 早起的鳥兒有蟲吃(早療的重要性)
著名的Yoshinaga-Itano等人(1998)研究已指出,孩子在六個月大前開始接受療育會有顯著較好的表現。目前早療的準則為一三一六,就我們個人的經驗,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標準:聽力篩檢應該在出生後一週內完成,三週做出診斷式評估。當確診聽損後,輔具租借銀行應在六週內提供輔具。早期確診及早期療育的概念也適用於人工電子耳,已經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,在一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會有較佳效益。
3.     Eyes open, ears on. 張開眼睛,打開耳朵(清醒時皆配戴輔具)
Moeller等人(2009)的研究指出,大部份的家庭在孩子一歲或兩歲這段期間,每天配戴助聽器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。家長沒有為孩子全天配戴助聽器,其實是相關專業人員未善盡責任。我們應該要提供家長足夠的資訊,包含聽覺中樞的發展、語言發展關鍵期、聽覺和讀寫能力的關係等等,讓家長了解穩定配戴輔具的重要性。在每次討論時給予這些訊息,並且提供書面資料,這些都是早療相關人員應該要做的。
4.     Mother knows best. 媽媽最了解(提供家長足夠的訊息)
媽媽(家長)是關鍵角色。即使是晚期發現的孩子,也不乏媽媽()努力且不放棄地療育,而培養出優秀的聽能和口語能力;反之,許多孩子卻因為沒有適當的家庭支持,而沒有發揮他們的潛能。因此早療及專業人員必須給予家長足夠的資訊和資源,讓他們成為孩子最佳的老師。
5.     Turn up the radio. 打開廣播(使用FM調頻系統)
聽損小孩對於噪音環境或是遠距離聲音的聽辨是有困難的,而聽常小孩卻能以跨聽學習百分之九十的新知識,為了彌補這些損失的語音接受和學習,所有的聽損孩子都應該使用FM調頻系統。
6.     Shoot for the moon. 瞄準月亮(提高對孩子的期待)
「從AA+」的作者詹姆.柯林斯指出,「『好』(good)往是『優秀』(great)的敵人」。對於聽損孩子的語詞測試成績,我們可能會說「他的單音詞測驗分數是76%,對重度聽損來說已經很好了。」但是捫心自問,如果我們自己的孩子,即使在隔音室裡,卻只能聽懂76%我們所說的話,我們真的覺得很好嗎?我們會希望醫生只聽到76%我們所陳述的病情嗎?
配戴聽輔具後,孩子的輕聲說話音量單音詞測驗分數應該至少要80%5dB訊噪比下的句子測試也應要求達到80%孩子若配戴輔具有一年的時間,就應該要有相當於聽常孩子一年的語言發展成長。
雖然孩子的語言和口語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但我們在設定目標時,還是應該「瞄準月亮」,這樣即使沒有達到目標,至少我們仍會到達「很高的星球上」。
(譯者按:此處提高期待並非是給孩子壓力,而是專業人員和家長應共同嘗試各種可能方法,以提昇孩子的聽能狀況和療育成效。)
7.     V-squared. V平方驗證(verification)與確認(validation
即使買了最貴的助聽器,如果沒有經過verificationvalidation,仍然不會發揮其效果。Verification即是RECD及真耳測試;validation包括問卷、家長報告及言語與語言評量測驗等。聽力學博士Marlene BagattoAudiology Online有一篇文章對此有精闢的見解與說明(http://bit.ly/Bagatto)
8.     Work together. 共同努力(團隊合作)
聽損兒如果沒有接受專業的聽語創健療育,即使是世界上再優秀的小兒聽力師也無法幫助他,反之亦然。我們自己的經驗是,成功的原因絕大部份來自於小兒聽力師和聽覺口語師/語言治療師的互相合作。
9.     Be a techie nerd. 當個科技狂(瞭解輔具科技並妥善運用)
小兒聽力師必須隨時掌握先進的科技技術,確認我們使輔具發揮最佳效益。例如:移頻助聽器需要適當的設定才能發揮效益,假使設定不當,不但無法提供助益,甚至會阻礙孩子語音辨識能力的發展。同樣的,每一樣科技也是如此。
10.Ride on a sea of words. 讓孩子倘佯在「語言的大海」中(輸入的重要性)
孩子必須要大量地「聽」才能發展口語和讀寫能力。我們應該指導家長讓孩子能聽到清晰的語音,包含如何創造良好的聽能環境。同時指導家長像廣播播報員一樣,為生活中的每件事配上旁白,藉由聽能提供大量的語言刺激。

參考資料:
Cardon, G., & Sharma, A. (2013). Central auditory maturat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 who use cochlear implants.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, 52(9), 577-586. doi:10.3109/14992027.2013.799786
Moeller, M. P., Hoover, B., Peterson, B., & Stelmachowicz, P. (2009). Consistency of hearing aid use in infants with early-identified hearing loss. 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, 18(1), 14-23.
Sharma, A., Cardon, G., Henion, K., & Roland, P. (2011). Cortical maturat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.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, 50(2), 98-106. doi:10.3109/14992027.2010.542492
Smith, J. T., & Wolfe, J. (2013).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pediatric hearing healthcare. Hearing Journal, 66(8), 14-16. doi:10.1097/01.HJ.0000433570.96246.48 http://journals.lww.com/thehearingjournal/Fulltext/2013/08000/Tot_10_The_Ten_Commandments_of_Pediatric_Hearing.7.aspx
Yoshinaga-Itano, C., Sedey, A. L., Coulter, D. K., & Mehl, A. L. (1998). Language of early- and later-identified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. Pediatrics, 102(5), 1161-1171.
Zimmerman-Phillips, S., Robbins, A.M., & Osberger, M.J. (2000). Assessing cochlear implant benet in very young children. The Annals of Otology, Rhinoogy, & Laryngology. Supplement, 109 (12), 42-43.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